馬偕的故事 | 1篇台灣人都要知道的醫學與人文史

馬偕的故事
最後更新日期:2023-09-05 2:52 下午

在過去的台灣有一名牧師,當時沒有完善的公共衛生的觀念與充滿瘴癘之氣的海外孤島,告著一本聖經與當時最先進的拔牙器具去宣教。水陸交通不便的路途中,依舊依靠鐵人般的體力去前往當地的部落。

擁有開荒者思維的他,讓至今的台灣感恩他的貢獻,而他,便是馬偕。

馬偕對台灣的貢獻,如引進現代化的科學教育、設立學校、醫院以及培育傑出人才,這僅僅是他本人知名的成就。

那麼,如此優秀的牧師,當初為何會選擇台灣來宣教呢?他當初的理想是什麼?本篇文章來探討馬偕的故事與他面臨的挑戰、獲得的成就,以及台灣人為何紀念馬偕。

馬偕的介紹

修長的牧師袍、異國的長相、濃密的黑色長鬍鬚,這是台灣人對馬偕的印象。

本名叫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出生於1844年3月21號、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馬偕

是蘇格蘭高地武士的後代,爺爺曾參與過滑鐵盧戰役,戰功累累。家族原本是生活於英國本地,不過政府頒布了「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家族人士陸續前往加拿大謀生。

馬偕的父母親在老木造教堂中工作並生活,主導當地得神學「加爾文主義」(Stern old Calvinism)。

馬偕受到家族的開拓者精神與當地的神學薰陶下,讓他的早年成為一名對他人有奉獻的有為青年。

他的牧師之路,由於有家族的蘇格蘭高地武士的血統與以前學習的神學經驗下,於26歲在美國的普林斯頓神學院順利畢業。

直到28歲,申請海外傳教的許可獲准,帶著家族的開拓精神,前望尚未有人傳教的福爾摩沙,台灣。不過在他來到化外之地後,他的生活與傳教,將發生未想過的劇變。

來台初期

從加拿大遠洋渡海至中國的海港、再前往彈丸之地的台灣,當時馬偕日記描述:「船入淡水港並且下錨,我被這地方深深吸引,我立刻下定決心,這就是我一直在等待我的宣教區。」

番的定義

定義為來台漢人對外族、原住民的貶義詞,也被人稱為未開發、未開化的事物。

感動與仇恨的矛盾

當一位讚嘆美景的異鄉人,與天朝上國的漢人相遇,會有什麼樣子邂逅呢?

從未見過的長相與服飾,在他們的面前表現出友好的態度,你會做出什麼回應呢?在一般人認為,會友好示意;可是古時候的台灣人回應的是,辱罵與肢體衝突。

登陸到異國的待遇,讓他的心裡五味雜陳,這便是馬偕登島後所面對的難題。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會有回頭的想法,並宣告這個地方「搶救無效」。不過馬偕是具有開拓者的精神、是蘇格蘭高地武士的後裔,面對難題就要去解決。

當異鄉人融入文化時

首先,融入一個全體,需要的工具是「語言」,它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一條線、一座橋。

馬偕的早年就具有師範教育的學歷,因此他先去做小學老師。小孩子天真無邪、不懂社會事,只要有新奇的事物就會被吸引住。與他們溝通,直接訓練自己的台語口條。久而久之,愈來愈多人已經注意到這名外國人,實屬不同。

那時候,與台灣人結緣、學會台語、宣揚教義時,也得到了一種稱號,「黑鬚番」。

行醫傳教

既然要傳教,就要施行對他人有所貢獻的方式。

馬偕發現,清末台灣人的口齒與衛生習慣嚴重不良,公共衛生的想法也停留在中世紀,既然這樣,就幫助台灣人拔牙,解決口腔的問題,這也是馬偕最知名的行醫貢獻。

馬偕是醫師嗎?

本身具有牧師資格與師範教育的馬偕,並沒有醫師資格

那為何能夠行醫?

在求學階段,馬偕就旁聽了諸多西方醫學的課程,在神學院種下了一定的醫學知識與治療方法。

雖然並非一名醫師,但是依舊有許多人等著他去看牙,或許,他當時已是北台灣最知名的「牙醫師」。

拔牙的過程

馬偕拔牙

如照片所示,與現代躺下身體讓牙醫師檢查牙齒的方式不同,沒有先進的儀器、沒有符合人體工學的躺椅,只有當代拔牙器具,而且是站著拔牙。

在拔牙之前,馬偕會跟看病者一起唱歌,為了能鎮定不安的情緒,給予病患一股勇氣,才會站著讓馬偕給他們拔牙。

這也是在歷史課本中最廣為人知的照片之一。

第一家西式醫院

馬偕對台灣的醫學有良好的貢獻,其中之一是滬尾偕醫館的成立,於1879年正式啟用。

這意義非凡,是北台完第一家的西式醫院,是當時現代化的地區醫院,是馬偕的住所、行醫、傳到的地方,在偕醫館行醫無數、救人無數。

馬偕-滬尾偕醫館

戰爭帶來的問題與和解

在馬偕行醫的年代,也遇到的清朝與外國之間的戰爭,也就是台灣史上有名的清法戰爭。

馬偕-清法戰爭

當時法軍準備進攻台灣,突如其來的砲彈與煙硝瀰漫在淡水一帶,民眾把禍端的源頭指向外國人的頭上,這時,台灣也短暫舉行的「排洋運動」,教會被損毀、基石被挖走,而滬尾偕醫館被清廷作為臨時居醫院才得以倖存。

而馬偕不在意外面的辱罵聲與拆毀教會的事情,面對無數前來看病的民眾與軍人,他唯一做的是,醫治所有人。

戰爭的破壞,貸給馬偕的傳道來了高峰期,劉銘傳也相當賞識他,之後,馬偕不會被他人說為「黑鬚番」、「鬍鬚番」,而是正名為「偕醫師」。

第二次來台時

因回到加拿大述職的馬偕,等著他的,不是初次來台時民眾的不滿,而是敬愛與友好的居民。

受官府與本身累積的人望,回台灣時,大家都知道他要回來,就有人為他掛紅彩、放鞭炮、甚至給他搭轎遊行。

比較大的遊行是前往艋舺的那一次,馬偕入境隨俗,坐上了轎子,接受了艋舺人的熱情,與地一次來台相比,當年的情景早已恍如隔世。

牧師身分、開拓者思想、鐵人的體力

行醫、傳教、探險、深入部落、反反覆覆;行醫、傳教、探險、深入部落、反反覆覆。

來台灣時資源不足,去依舊一步一腳印地前往部落,只要到達目的地,就會建立一座教會,一共建立60座。

儘管教會在過去因仇恨與戰爭損毀,但是都會重建出更好的信仰之地。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這是馬偕的座右銘。

身患癌症、心繫台灣

在最後一次的部落傳教時,馬偕或許知道,經過這次的宣教後,就沒辦法像台灣人宣揚思想了。

1900年,馬偕罹患喉癌,知道時日不多,決定把最後的時間與家人陪伴。

1901年6月2號,一名拓荒者在淡水寓所病逝,一名影響台灣人的傳奇,享年57歲。

台灣人知道,我們失去了一位外籍的「台灣人」,對台灣的貢獻讓大家知道,他,是多麼值得敬愛的人,對台灣而言,他不只是外國人馬偕,他也是台灣人馬偕。

而他的墓碑,並非葬在淡水的外僑墓園,而是一牆之隔的淡江中學內部。

淡水中學與馬偕墓碑

「我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奉獻給你,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這馬偕日記中的詩,並非是一首詩,而是馬偕的一生。

台灣紀念馬偕

為了紀念這名對早期台灣有所貢獻的牧師,建立了以他為命名的學校與醫院:

醫院方面,有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兒童醫院等。

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有以他命名的大學與專科學校,如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專科管理學校,而它們的學科如表格如下:

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專科管理學校
1醫學系餐飲管理科
2護理學系護理科
3聽力既語言治療學系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
4視光學系視光學科
5幼兒保育科
6高齡服務事業科
7生命關懷事業科
8人工智慧既醫療應用科

馬偕醫學院除了有4大學系外,也有3大研究所,如生物醫學研究所、長期照護研究所、高齡福祉科技研究所等。

台灣為了他的貢獻感到謝意,過去曾演出他的舞台劇、書籍以及媒體對他的簡介等。

馬偕的故事-總結

當一名異鄉人來到外地時,想要的不只是傳教,也要拯救人們的需求。

馬偕為何有如此的堅持?歸功於年輕時受到的教育與家族的思想,讓他在遊行台灣各地宣教、行醫與教育。

他的離世,除了讓台灣婉惜了一名英才,也象徵著一個轉捩點,是時候從清廷時期的英雄主義轉變成日本明治維新的團體主義。

縱觀一生,或許我們不在乎他是否為真正的醫師,他對台灣人的貢獻,早已是台灣的醫師。

玩家最新文章

關於作者 Eyes Player 404

眼睛玩家

帶你認識眼睛的世界,

將光與眼睛的知識,分享給未知冒險者們。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