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3 年 2 月 9 日
飛蚊症是大多數人不想要發生的問題,原因是它能看得見,卻摸不到。
想必一部分人因這個症狀而視覺品質下降,這種疾病是如何發生的? 跟眼球最大的組織有什麼關係?
今天為玩家們分析眼球內體積最大的組織,玻璃體(Vitreous humor)。
玻璃體是什麼
玻璃體(Vitreous humor),是一種半固態的凝膠狀組織,位置在水晶體與視網膜的中間,占了眼球的體積五分之四左右,為了能給予眼底與整個眼球必要的內部壓力,玻璃體的體積如此之大是合理的狀態。
然而,它的功能不只如此,它,不是玻璃,但有著類似玻璃般的透明度,為了像其他屈光間質,角膜、水晶體、房水等,讓外面的光線進入到眼球內後,順利地聚焦到視網膜上。
點擊圖片
對這個組織還不熟? 沒關係,先來看這部影片讓玩家有個基礎的認識吧。
接著我們一起認識玻璃體內部的構造。
玻璃體成分
在認識玻璃體的內部構造前先認識玻璃體的成分有哪些。
玻璃體為了有效支撐整個眼球,水分是極其重要的存在,占了總成分中的99%,而其餘的1%是20多種的化學物質成分。
其中,以下的化學物質與血漿相比,差異較大:
玻璃體 | 大小 | 血漿 |
維他命C | > | 維他命C |
乳酸 | < | 乳酸 |
葡萄糖 | < | 葡萄糖 |
此外,玻璃體中的膠原纖維與透明質酸是維持玻璃體的黏性、彈性、透明度的關鍵,由初級玻璃體與次級玻璃體中形成。
該組織的黏膠結構是由又長又密集且無分支的膠原纖維排列形成,該網狀結構有助於穩定凝膠結構與膠原結構的
玻璃體膠原
蛋白質的成分其中有膠原纖維,在膠原纖維分類中屬於第二型,該纖維很細,僅10~20奈米。
膠原纖維與透明質酸的連接主要是透過醣蛋白的橋接,另外玻璃體凝膠的黏稠性並非是膠原蛋白或透明質酸的單一作用下形成,而是兩者的結合才能製造出該黏稠性。
透明質酸
以不規則的狀態來圍繞著玻璃體膠原的組織分子周圍,而且該分子鏈含有水分,在生理狀態下,因此在生理狀態上的玻璃體體積是在乾燥狀態的1000倍以上。
玻璃體的連續性三維網狀,能夠固定玻璃體膠原的框架,使玻璃體膠體具有黏性、彈性的特徵。
除此之外,透明質酸分子會被透明質酸酶給破壞,一旦其分子被破壞,玻璃體將會失去黏性特徵,導致該結構從半固態狀變成液狀的狀態。
玻璃體胚胎發育
除了體內成分,胚胎發育也是一種影響玻璃體構造的關鍵。
在生長中,會經歷過以下三種階段:
- 初級玻璃體(primary vitreous)
- 次級玻璃體(secondary vitreous)
- 三級玻璃體(tertiary vitreous)
初級玻璃體
又稱為原始玻璃體,一開始,是由晶狀體泡所佔據,直到4~6周,隨著視杯的發育,裡面的空腔逐漸有些許的纖維物質所填充,該物質可能是由胚胎視網膜細胞所分泌出來的物質。
隨著玻璃體動脈不斷生長,該玻璃體動脈以及其他血管壁細胞分泌出的纖維物質不斷地佔據了這空腔,這便是最一開始的玻璃體,初級玻璃體的階段在晶狀體囊的出現而正式終止,接下來是次級玻璃體的階段。
次級玻璃體
該階段是從胚胎發育的6周~3個月的發展時間,隨著玻璃體的空腔不斷長大,新的無血管玻璃體逐漸在原始玻璃體的外部形成,之後就是次級玻璃體。
在次級玻璃體的階段中,玻璃體動脈會消失,只留下一種類似中央漏斗狀的組織結構,該結構的名稱為Cloquet管或是中央管。
Cloquet管並非充滿液體的組織結構,相反地,它只是缺乏膠原纖維的一部份的分化凝膠,而該結構的周圍都是次級玻璃體。
Cloquet管與次級玻璃體的界線是由不同的組織結構的緻密程度而不同,其中後者的玻璃體纖維較為緻密。
三級玻璃體
自胚胎發育的3個月開始,睫狀肌區域會誕生視杯內壁細胞,逐漸產生濃密的纖維物質,形成晶狀體懸韌帶,這便是三級玻璃體。
除了原始視杯外,視網膜、睫狀體、晶狀體都算是三級玻璃體的發育來源。
在童年時期,眼軸長會像身高一樣成長,玻璃體也會成長,在孩童時期,玻璃體長度約10.5mm、在13歲後會變成16.1mm、到了成年會完全發育到16.5mm。
玻璃體構造
玻璃體結構是周圍的高密度堅硬的玻璃體皮層以及呈現半固態、半液體的膠體玻璃體所組成的,是一種類皮質構造。
周邊的玻璃體皮質是由密密麻麻的膠原纖維組成,因此周圍能打造出比較堅硬的類皮質構造。
嬰兒出生後,那些周圍的玻璃體會分化成高密度的型態,而發展方向是由前往後緩慢地進行。
接著把時間切換到青年時期,那時候的玻璃體的一部份外框會自發性地破壞,引發玻璃體內部有一部份的空腔,但空腔可以被房水填充,其中富含纖維的部分也會轉成束形狀,形成纖維束。
到了成年時期,玻璃體破壞與分化的兩個程序運轉會同時存在。
點擊圖片
玻璃體結構可以分為以下3種結構:
前玻璃體膜
位於玻璃體的最前端,主要是區隔後房、水晶體與玻璃體,讓其他組織誰也碰不到誰,是一種緻密結構。
一般玻璃體的形狀是球狀,唯有前面是呈現髕骨凹狀,所以又稱為玻璃體窩,與晶狀體後部並其相連結。
往水晶體部分延伸,由睫狀突表面到睫狀體的平坦部間,其中的空間可以讓許多懸韌帶穿過去。
玻璃體中央部
呈現半液體狀的緻密組織,內部含有許多的纖維束,是玻璃體中最主要的部份。
組織密度比玻璃體皮質來得低,以膠原纖維作為支架,並含有大量的透明質酸。
中央部內部的纖維束,可再由前極到後極來劃分成四個區域,分別是晶狀體後區、冠狀區、中間區、視網膜前區等。
玻璃體皮質
又稱為皮質組織,是玻璃體膠體的外圍部分。
由膠質纖維、黏多醣、蛋白質有組成,能夠覆蓋所有的玻璃體組織。
玻璃體後部與視網膜內界膜相鄰,側面是與睫狀體內面形成最緊密的連結,前面形成緻密的纖維束,和晶狀體後囊相連,稱為Wieger韌帶。而皮質在睫狀體的厚度是最厚,相後會逐漸變薄。
玻璃體皮質組織相比其他的玻璃體組織具有更加強大的抗機械壓力,可是相比其他玻璃體組織,也是老化程度最快的組織,容易發生玻璃體脫離(PVD)的風險。
玻璃體老化現象
每個人,都會經歷過老年的階段,不只外表上的改變,人體裡面的問題,也會導致器官、組織上結構性的變化,以玻璃體為例子。
從出生到老年,玻璃體的變化都會有以下的變化
#1出生到幼兒期
出生時的嬰兒,沒有先天性的問題的話,玻璃體會穩定發展,成分的分布、組織上的結構會正常運作使玻璃體的生理功能正常。
#2青少年期
眼睛內,一部分的玻璃體會自發性地破壞,形成液化的空腔;此外玻璃體內的成束的纖維束也會增加。
#3成年期
在玻璃體中,分化作用與破壞作用同時出現,甚至會在玻璃體的組織內形成一種新平衡。
#4老年期
玻璃體的凝膠結構會慢慢崩解,尤其在中央部分是最明顯,液化的玻璃體會呈線性的幅度增加。
影響視覺品質的元兇
當你在看東西時,是否感覺到有類似黑點或是透明紋路在你的眼睛上飄來飄去,感覺有點惱人而且無法碰到,這便是飛蚊症(Floater)。
飛蚊症是什麼症狀? 這種疾病是在眼睛玻璃體內部的漂浮物,可以投影在視網膜上,可能是隱伏性、急性單側性、雙側性,發生現象可能是一個、兩個、甚至多數都有案例。
點擊圖片
飛蚊症是如何看見呢?方法很簡單,在戶外,只要注視太陽照射的環境就可以發覺到;亦或是閱讀時,打開檯燈也會發現到。
點擊圖片
這種狀況最容易發生在近視或是玻璃體液化的人身上。
如何處置
假設眼科醫師發現沒有視網膜或是玻璃體病變時,有些飛蚊會慢慢地淡化,甚至消失,但是依舊不能掉以輕心,有些飛蚊可能依舊存在。
病理性的原因
飛蚊症除了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當然也有病理性的原因造成。
首先,視網膜裂斷、剝離或出血,流入玻璃體內引起的飛蚊症;再來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白血病等所引起的飛蚊症也有可能發生。
此外白血球,侵入玻璃體膠體中,會併發扁平部炎症,會引發眼前暗點的現象。
最後是如果是色素細胞引起的飛蚊症,通常會是由長久性斷裂引起的視網膜剝離所致。
飛蚊症推薦影片-Doctor Eye Health
本篇影片分享出3種會發生飛蚊症的因素:
玻璃體常見問題
Q:眼球內的哪種組織結構最大?
A:玻璃體(Vitreous humor),占了眼球的體積四分之五。
Q:玻璃體的折射率約多少?
A:折射率是1.333
Q:玻璃體的膠原纖維屬於第幾類?
A:第二類
Q:玻璃體基本上是屬於球狀、可是何處不是?
A:玻璃體前部,呈現髕骨凹狀。
Q:玻璃體的纖維何處較多?何處較少?
A:玻璃體周圍較多,尤其是睫狀體附近的皮質結構;玻璃體中央部的纖維較少,尤其是Cloquet管。
Q:玻璃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A: 傳送光線、提供養分與代謝、維持眼內壓、支撐視網膜。
Q:如果眼睛有大量飛蚊要如何處置?
A:立即就醫,不容遲緩,高機率是病理性飛蚊症。
Q:如果當時醫師診斷出屬於生理性飛蚊症等,代表明天也是生理性飛蚊症嗎?
A:非也,今天的診斷,不代表明天能夠安然無恙,病理性的問題隨時有可能發生,因此有問題應立即就醫。
總結
玻璃體的生理功能,能順利讓光線對焦到視網膜上,不僅如此,還可以維持眼內壓平衡、提供養分、代謝的來源,玻璃體看似僅有膠原纖維與水分,卻間接影響到眼睛的組織平衡,讓眼球的功能中佔了一席之地。
玻璃體發生了問題,看似沒什麼,卻能夠讓視覺品質大幅下降,光是一個或多個飛蚊就影響到視覺上的清晰度,可見玻璃體的重視不亞於角膜、水晶體、視網膜等組織。
玻璃體是什麼、結構、成分、飛蚊症是什麼的問題等,本篇文章已詳細說明,希望任幫助玩家們能見識到玻璃體的重要性。
玩家最新文章
![[眼睛構造介紹]玻璃體是什麼? 1種與飛蚊症相關的眼球神秘構造 4 葉黃素功效](https://i0.wp.com/eyesplayer.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葉黃素.jpg?fit=1024%2C537&ss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