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眼睛構造懶人包 | 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眼睛介紹:人體攝像機

眼睛(Eye),能夠讓我們看見外面世界的人體器官。
也是人體器官中,唯一裸露在外的器官。
就像攝像機一樣,補捉眼前世界的可見光,提供精細的視覺影像。
大腦因為沒有感官能力,所以需要眼睛負責視覺。
兩者間具有視神經,負責將視覺訊號傳遞大腦整合。
人類一出生有兩隻眼睛。
兩隻眼睛能提供兩眼融像、立體視覺的能力。
前者,將兩眼影像融為一體,視覺上比單眼看得更清楚。
後者,能提供深度知覺和 3D 視覺。
這些能力讓我們擁有看見身處的世界容貌。
眼睛的視覺原理
眼睛產生視覺,需要三種關鍵:「屈光力」、「視神經」、「大腦枕葉」。
屈光力代表光線的路徑改變的能力。
正常眼睛的屈光力共57~60D,並會形成一個焦點,並落在視網膜上。
反之,若沒有聚焦在視網膜上,會導致視覺模糊的現象。
幸運地是,這是能依靠光學處方來矯正,比如眼鏡、隱形眼鏡、散瞳劑、角膜塑型片、雷射手術等。
視神經代表視覺訊號運送的能力。
它就像傳輸眼睛訊號的數據線,連接到大腦區域。
一旦神經受損,視力也可能受損,且無法修復的可能性高。
即使屈光力、大腦狀態良好,神經一受損,修復機會不高。
大腦枕葉表示視覺處理中心。
因為光學原理中,眼睛形成的影像是「顛倒的」。
需要大腦枕葉協助,才能將影像還原「正立」。
該區域極為重要,一旦受損,基本會判定盲者。
即使前兩者狀態良好,受損情況下,視覺資訊無法處理,最後什麼都看不到。
因此這三者,對於視覺都起到關鍵作用。
缺少任一個,都有可能導致視覺模糊,甚至視覺受損。
角膜(Cornea):靈魂之窗的對外窗口

角膜(Cornea)是透明結構的眼睛組織。
本身富含神經末梢、沒有血管、沒有色素細胞。因有數以萬計的神經末梢,也稱為「比皮膚還敏感300倍的眼睛構造」。
雖然名稱「角膜」,但實際上外表毫無稜角,呈現微突出的圓盤狀。
外觀上,一般肉眼難以辨別,要靠近觀察或儀器檢測才能辨別。
表面上觀測,約7.8mm的球型組織,占眼球的表面積的六分之一,其餘則是鞏膜。
角膜屬於光學系統的成員,是眼睛第一個生理鏡頭。
提供約42D~43D的屈光力,占比整體的三分之二。
角膜能保持透明狀態,歸功於細胞的排列結構,
本身有5層結構,每分層結構不一樣,但排列有序,毫無雜亂。
由外到內,分為上皮層、胞曼氏膜、基質層、德斯密氏膜、內皮層。
此外,角膜表面被淚膜覆蓋,能維持表面濕潤、對外保護、維持生理光學品質等效果。
角膜本身對外有保護效果,如抵禦細菌、紫外線等功能。
對內則利用「透明特性」,提供屈光力,讓光線順利進入到眼睛內部。
鞏膜(Sclera):裸露器官的白色城牆

鞏膜又稱為眼白,擁有白色陶瓷般的表面外觀,占了眼球外表面六分之五的面積。
相比角膜,鞏膜屬於親水性的不規則眼睛組織。
鞏膜本身並沒有血管、色素細胞。
而眼白有血絲,主因是鞏膜表面有結膜組織,血絲是結膜的一部份。
因此,眼球表面的微血管與鞏膜組織無關。
而鞏膜顏色呈現陶瓷白,主因是細胞的不規則排列引起。
細胞排列占了重要一環,角膜排列有序,變成透明構造;而鞏膜排列不規律,變成陶瓷白的外觀。
鞏膜的功效,主要是保護的功能,避免外來病菌、灰塵等入侵眼睛內。
鞏膜厚度並非一致,在肌肉附著處最薄、視神經周圍最厚,做到「重點保護」的功效。
此外,鞏膜有好幾個孔洞,提供視神經、血管運輸,順利把養分、視覺資訊傳遞到眼睛內部。
水晶體(Lens):眼睛裡的光學生理鏡頭

水晶體是眼睛內部的透明蛋白組織,外觀像橄欖球的橢圓形狀。
本身有15~17D的屈光力,占眼球屈光力的三分之一,與角膜形成生理光學鏡頭。
主要負責近距離的清晰度調整,根據觀看的距離,水晶體的厚度會進行調整。
距離愈近、水晶體愈厚。
另外,與角膜一樣,能抵禦紫外線。若吸收過量,可能會提早誘發白內障。
水晶體本身沒有血管、神經,養分依靠房水供給。
整體水晶體的細胞排列有序,與角膜並稱眼球兩大屈光透明構造。
睫狀體(Ciliary Body):對焦清晰的關鍵肌肉

睫狀體是位於眼睛裡面的肌肉組織,負責眼睛的調節力、分泌房水的功能。
前者,能依照各種距離,控制水晶體的厚度,使看近清楚。
後者,睫狀體的上皮組織能分泌房水,提供養分與眼內壓。
本身從後方觀察,發現睫狀肌像甜甜圈的環狀,又稱為睫狀環。
該肌肉組織,依靠收縮、鬆弛來控制懸韌帶、操控水晶體厚度。
年輕時,睫狀體、懸韌帶、水晶體都富有彈性,所以不論在多近的距離,都能快速切換。
40歲後是分水嶺,由於睫狀體老化、彈性疲乏的因素,看近時無法做到馬上切換厚度,導致看近模糊,這就是老花眼。
老花眼不會變好,年紀愈大,情況愈嚴重。若不矯正,看近時只會愈來愈模糊。
虹膜(Iris):控制光線進入的眼眸色彩

正面看眼睛的「顏色」區塊,就是虹膜。
能依照光線強度、觀看遠近距離,調整瞳孔大小。
位於角膜與水晶體之間,以虹膜為界,分為前房、後房區,兩者區域充滿房水。
本身具有許多皺褶,呈現不規則排列,適合成為個人身分辨識的組織之一。
而虹膜有顏色,主因是色素細胞。
色素細胞的種類與含量,決定了虹膜是什麼顏色。
每個人種的虹膜顏色,也會依照基因的不同而有多種顏色。
以華人、歐美人舉例。
前者的虹膜顏色以深棕色為主;後者則淺色為主。
然而,虹膜主要以神經、光線刺激下做出反應。
虹膜屬於平滑肌,需要外界「被動刺激」下,虹膜才會有所動作,肌肉無法自主控制。
舉例,在下午你面對著夕陽,大量光線湧入眼睛,會覺得刺眼,透過神經讓虹膜收縮、瞳孔變小。
反之,昏暗環境中,眼睛需要光線才能看得清楚,透過神經讓虹膜擴張、瞳孔變大。
玻璃體(Vitreous Humor):眼睛構造的外力阻尼器

玻璃體是眼球中最大的組織,占比體積的80%,位置於水晶體與視網膜之間。
雖說是玻璃體,但本身並沒有玻璃,是一種半固態的凝膠狀組織。
本身是透明的,當光線穿透角膜、水晶體後,才會進入玻璃體內,最後聚焦在視網膜上。
玻璃體也是養分交換的場所,成分大部分皆為水分,其餘則是20種養分物質。
玻璃體能維持眼球的形狀。
它支撐了視網膜、脈絡膜、鞏膜、水晶體等其他器官。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玻璃體,整個眼球可能會塌陷。
尤其是視網膜,兩者是緊密連接,其中一方出事會牽連到另一方。
玻璃體具有緩衝效果,若眼睛受到外力,能夠減緩內部衝擊。
就像台北101大樓的阻尼器一樣。
有了玻璃體,就像有「制震儀」,減少對其他眼睛構造的外力,使晃動輕微。
脈絡膜(Choroid):眼睛末梢血管的養分後勤站

脈絡膜是位於鞏膜、視網膜之間的眼睛構造。
具有複雜的末梢血管網路,負責供應養分交換的重要場所。
血管的來源自「眼動脈」、「睫狀動脈」;回收血液則是「渦靜脈」。
更加仔細地說明,與脈絡膜有關的血管,還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後睫狀短動脈
- 後睫狀長動脈
- 前睫狀動脈
- 渦靜脈
- 前睫狀靜脈。
供應視網膜三分之二的養分。
其他能供應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前部、視神經盤等組織的養分。
此外,脈絡膜還能提供神經傳遞,負責眼睛生理訊息的傳送功能。
比如瞳孔縮放功能、睫狀體的肌肉收縮、角膜的感應等。
神經主要是「後睫狀長神經」、「後睫狀短神經」負責。
脈絡膜也擁有溫度調節的能力,透過本身的豐富微血管網路協助。
當你進入陽光中,脈絡膜透過加速血液循環,提供散熱。
讓眼內的溫度與體溫盡量一致,保護內部造成熱損傷。
視網膜(Retina):視覺核心的感光元件

視網膜,是對視力做出關鍵作用的構造。
它就像是錄影機的感光元件,將光轉化成視覺訊號,傳遞給視神經。
而視網膜表層有兩個構造:黃斑部、視神經盤。
前者,當光線聚焦後,位置落在黃斑部上,處理視覺品質、敏銳度、中央視野等。
後者,本身沒有錐、桿細胞,所以無法處理視覺,是生理性盲點。
本身是個非常薄的眼球組織,厚度如同一張白紙。
而裡面的高達十層的生理結構,裡面有眾多的細胞,專業分工。
其中包含以下細胞:
- 錐細胞:負責精細、色彩視覺。
- 桿細胞:負責粗略、黑白視覺、對光線敏感。
- 雙極細胞:接受錐、桿細胞傳輸的信息、再傳遞給神經節細胞。
- 水平細胞:調控雙極細胞的電生理運作。
- 穆勒細胞:負責支撐視網膜分層,視網膜中最大的細胞。
- 無軸突細胞:收集、解析雙極細胞的信息處理。
- 神經節細胞:將訊息傳遞到視丘的外側膝狀體、再傳到大腦。
- 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負責用主動運輸給予感光細胞養分。
視神經(Optic Nerve):視覺資訊的高速公路

視神經是負責將視覺訊息傳遞到大腦的中樞神經。
當視網膜將光轉化成視覺訊息,起初光學影像呈現「顛倒」狀態。
透過視神經將訊息傳遞大腦後,影像才會「正立」狀態。
視覺訊息僅能依靠視神經傳遞,若一旦受損,可能不只造成視力下降,甚至視野受損。
因此,視神經不間斷地傳遞訊息給大腦整合,並「播放影像」,是視覺訊息的「專屬高速公路」。
視神經本身是長條型的中樞神經,呈現稍微彎曲的S狀。
全長約41~50mm,兩眼視神經會連接,形成「視交叉」,也是產生雙眼視覺的關鍵。
眼球構造三大分層
眼睛共分為三層:纖維層、血管層、神經層。
纖維層

構造有角膜、鞏膜,位於最外層。
負責保護眼球、抵禦外來物的重要防線。
同時,也是光線進入眼睛內的「第一道關卡」。
表層80%以鞏膜為主,20%則是角膜。
當光線進入眼睛,角膜的光學性在此嶄露頭角。
本身就像天然的隱形眼鏡,有42D的屈光力,改變光的路徑。
一旦角膜失去了「透明性」,會影響到光線方向,造成視覺模糊。
兩者各司其職,角膜負責視覺光學,鞏膜負責保護、支撐眼睛。
纖維層屬於眼睛的第一道防線。
血管層

構造有脈絡膜、睫狀體、虹膜。
此層有許多的微血管,稱血管層。
眼睛的血管屬於末梢血管,代表該層是養分交換的場所。
在該層中,富含許多的黑色素細胞,使在解剖時可見深色物質,因此也稱為葡萄膜層。
此層眼睛構造占比最多的是脈絡膜,主要負責眼睛的後半段。
而睫狀體、虹膜,負責眼前段。
血管層的血管來源自「眼動脈」、回收血液則是「渦靜脈」。
眼動脈會分支成多條血管,錯綜複雜。
這些血管在眼睛構造中不只相互合作,還會相互結合,形成一個系統。
比如以下動脈系統:
- Zinn-Haller氏動脈環:視神經盤
- 虹膜大動脈環: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前面
此層的眼睛構造不只有自己擅長的專業,同時擁有共用血管負責養分供給。
血管層屬於眼睛的第二層,是養分的後勤中心。
神經層

構造只有一種眼睛構造:視網膜。
也是眼睛分層中最重要的一層,負責光線轉化視覺資訊的任務。
當光線進入眼睛後,形成焦點在視網膜上。
視網膜的感光細胞(錐細胞、桿細胞),把光的成像變成生理電能。
可是,根據光學原理,形成影像會「顛倒過來」,必須再影像「加工」。
那些「顛倒影像」透過視神經送到大腦枕葉,才會是「正常的影像」。
視網膜本身厚度如同一張白紙,容易受到拉扯撕破。
最常見的例子:高度近視。
500度以上的近視,眼軸通常比一般人長。
發生高度近視,除了焦點位置改變外,也會影響到視網膜。
長期受到拉力,會造成神經層慢性損傷,拉扯下來,可能導致失明風險。
眼球光學系統:光線進入眼睛順序

光進入眼睛時,會經過以下構造:角膜、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
其中,角膜與水晶體各別有43D、15D,占比眼睛九成的屈光力。
兩者間有一層虹膜,能篩選光線,只有穿透瞳孔的光線能進入後面。
經過折射後,最後光線形成焦點,並位於視網膜的黃斑部上。
這便是眼睛的光學原理。

我們發現,眼睛與攝像機無異。
眼睛構造 | 攝像機構造 |
|---|---|
角膜 | 光學鏡頭 |
虹膜 | 光圈 |
水晶體 | 光學鏡頭+對焦裝置 |
視網膜 | 感光元件 |
神經 | 影像運輸線 |
大腦 | 顯示螢幕 |
一旦眼睛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視覺品質。
最常見的例子:
由此證明,眼睛是精細的光學構造,若無法順利在視網膜上對焦,可能會影響視覺品質。
眼睛構造常見問題
Q:眼睛構造有哪些?
A:一共有9種:角膜、鞏膜、虹膜、水晶體、睫狀體、玻璃體、脈絡膜、視網膜、視神經。
Q:哪些眼睛構造會影響眼睛的屈光力。
A:共有兩種構造:角膜約42~43D;水晶體有約15D。
Q:光線進入眼睛時,會通過哪些構造?
A:光線會依序通過角膜、瞳孔、水晶體、玻璃體、視網膜上。
Q:虹膜的生理功能為何?
A:控制光線進入眼睛內部的多寡,形成針孔效應。
Q:造成老花眼是哪些眼睛構造導致?
A:主要是睫狀體、水晶體的影響。
年過40歲,肌肉無法快速切換,無法馬上控制水晶體的厚度。
水晶體也會逐漸硬化,看遠無法清晰。
年紀愈大,老花眼程度愈明顯。
Q:哪種眼睛構造具有錯綜複雜的末梢血管網?
A:脈絡膜。
Q:玻璃體對視網膜的重要性?
A:兩者緊密貼合,玻璃體能保護視網膜,減少外力衝擊而破損。
Q:視網膜對視力的重要性?
A:視網膜有感光細胞,尤其在黃斑部,能將光能轉化成生理電能,將電能運送到視神經。
Q:視神經的主要功能?
A:將視網膜的生理電能運送到大腦枕葉(視覺處理中心)處理。
結論
眼睛構造實踐專業分工,每個組織做到缺一不可的特性。
- 表層:做到保護、光線進入的功能。
- 中間層:負責血液供給、光線調控、對焦功能。
- 最內層:處理最複雜的光線轉換電生理訊號的功效。
因大腦沒有感官,必須依賴其他器官來傳遞訊息。
眼睛對於人體來說,是個獨特的器官。本身不只是裸露在外面,也負責五感中最重要的視覺系統。
參考資料
- 大學視光學系的眼睛解剖與生理學講義、共筆筆記
- 摩登出版社-眼球解剖生理學(已絕版)
- 台灣愛思唯爾出版-視覺系統的臨床解剖生理學
- 美國眼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 Cleveland Clinic:Eye
- One Right Eye
- Eyes Player 眼睛玩家:屈光不正
- Youtube:腦洞大開 世界上最罕見的眼睛顏色!
- Youtube:亮生活 眼睛裡面是什麼樣的呢

